——《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系列解讀①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截至2023年9月,我國有效發明專利達到480.5萬件,知識產權大國地位牢固確立。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下稱《方案》),要求著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切實將專利制度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的強大動能。
“專利制度是通過賦予技術方案以專有使用權的方式,使創新主體收回前期研發成本的創新激勵機制。而專利產業化是一個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促成了專利生產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實現。因此,專利制度是面向產業的,只有在產業化的過程中,專利制度的激勵效果才能實現最大化。”北京大學國際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易繼明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也是此次《方案》提出推動一批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的關鍵所在。
盤活高校存量專利
高校和科研機構擁有大量專利。截至2023年9月,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合計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的25.3%,超過四分之一。而與之相對的是,二者的專利產業化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根據《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2022年高校和科研單位有效專利產業化率分別為3.5%和14.3%。如何盤活其存量專利,解決“不愿轉”“不會轉”“不敢轉”等問題?
“對于很多高校院所來說,將專利拿出來進行轉化需要考慮保值增值問題。這導致專利轉化需要經過層層審批和考核,耽誤了產品進入市場,也讓大家不敢輕易將專利進行轉化。《方案》就此列明了解決方法,是對高校院所的一次‘松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辦公室主任吳長征說。
《方案》明確,探索高校和科研機構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新模式,健全專利轉化的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對專利等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所形成國有股權的保值增值實施按年度、分類型、分階段整體考核,不再單獨進行個案考核。“整體考核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因為市場經營帶來的風險,讓更多高校院所敢于以作價入股的方式進行專利轉化。”吳長征說。
如何為一件專利找到匹配的產業化項目?《方案》提出,由高校、科研機構組織篩選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專利,依托全國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體系統一線上登記入庫;有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按產業細分領域向企業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對接。基于企業對專利產業化前景評價、專利技術改進需求和產學研合作意愿的反饋情況,識別存量專利產業化潛力,分層構建可轉化的專利資源庫。
“專利是創新資源向市場要素轉變的重要載體,梳理盤活存量專利解決了專利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科技發展戰略所所長、研究員肖尤丹表示,從《方案》“力爭2025年底前實現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有效專利全覆蓋”的要求可以看出,該政策將覆蓋更多未轉化專利。同時,《方案》提出了篩選登記、匹配推送、分層入庫等具體措施,有望進一步摸清專利“家底”,促進高效率轉化。
推動產業強鏈增效
作為專利的接收端,企業決定著專利產業化的最終效果。
《方案》把專利轉化運用的著力點和落腳點放在服務實體經濟上,提出推進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強鏈增效,培育高價值專利組合,建設運行重點產業專利池,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和轉化動力。同時,有效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新技術應用和新業態發展提供豐沃土壤,面向未來產業等前沿技術領域鼓勵探索專利開源,擴大專利產業化的規模和效益。
“專利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其市場價值,也是我們在轉化運用中最關心的問題。”蘇州敏芯微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知識產權負責人張永強表示,《方案》中提出的多項措施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如以重點產業領域企業為主體,協同各類重大創新平臺,培育和發現一批彌補共性技術短板、具有行業領先優勢的高價值專利組合,有望幫助企業獲得更多高質量專利從而獲得更高市場回報。
“專利價值的實現需要‘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品應用’全產業鏈的暢通,也需要研發主體、生產主體、政府部門和其他服務主體之間的協同配合。《方案》在暢通專利轉化鏈條的基礎上,應當進一步關注價值增量的培育和產業鏈的強化,實現價值從有到多、從多到精,產業鏈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易繼明表示,具體而言,我國應在專利產業化程度較高的重點產業領域進一步發掘技術價值,將技術領先優勢及時、高效地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同時,在尊重市場主體選擇的基礎上引導重點行業進一步推動專利的實施,擴大專利技術的產業轉化范圍,降低技術交易成本,從而將專利價值充分釋放。
《方案》要求,到2025年,全國涉及專利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000億元,備案認定的專利密集型產品產值超萬億元。未來兩年,這場由專利帶來的創新發展動能將加速集聚。(記者 吳珂)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