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依靠創新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知識產權能夠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代表委員們暢所欲言,為打通知識產權全鏈條,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科技自立自強,有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而建言獻策。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要破解工業機器人‘卡脖子’問題,就要突破技術壟斷,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鐘錚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減速器技術研發仍處于起步階段,投入大、周期長、技術復雜、行業規模小,企業從事自主研發的動力不足,我國在該領域開展技術攻關的難度非常大。”
如何破解上述難題?鐘錚建議:“針對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安全問題,我國應鼓勵國產化應用,形成行業良好發展生態;激勵研發人員開展技術攻關,打破行業壁壘;出臺財稅支持政策,引導產業快速建設;針對精密減速器等產業出臺持續性的扶持政策,支持企業引進國際頂尖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伊利集團創新中心資深產品研發經理王彩云,多年來致力于乳制品中各種功能蛋白的特性研究、提取及產業化示范,聚焦突破乳品行業共性技術問題,基于實際業務需求,實現關鍵技術攻堅克難,助力業務增值。
她帶領團隊在乳蛋白肽深加工技術研究領域深耕近10年,攻克乳源蛋白肽生產技術產業化成本高、產品口味差等難題,系統地建立了功能肽制備工藝、功效評價和產業化應用等核心技術體系,并進行了全面的專利技術布局,持續推動產業升級創新。
一方面,企業作為創新主體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另一方面,我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司法部門也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我從親身工作經歷中體會到,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與高質量發展最為密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法律保障。”全國政協委員、匯業(南京)律師事務所主任魏青松介紹,在江蘇,法院系統不斷加大對創新程度高的發明創造的保護力度,尤其是加強對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始創新成果保護,依法積極適用懲罰性賠償,加大判決賠償力度,提高侵權代價,有效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及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服務與保障。
推動創新成果轉化
近年來,相關政府部門、高校、企業、交易機構等紛紛探索如何更好地將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從而增強創新支撐發展能力。
“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成果產業化率仍然較低。”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銳科激光副董事長、總工程師閆大鵬提交了一份關于完善法規體系破解創新成果轉化瓶頸的建議。
閆大鵬建議,要加快暢通校企合作、企企合作、政企合作機制。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強科技、人才、教育等資源統籌,建立健全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要素校企雙向流動的協調機制、激勵機制和評估機制。以知識的共享為核心和根本目的,通過構建校企人才、技術“雙向流動”的交流合作和常態化運行機制,促進知識的共享和創新,實現校企共贏。
“近年來,國家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推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產學研用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存在產學研用合作不密切、成效不明顯、風險成本高等突出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江西省委副主委、江西贛鋒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良彬認為,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用合作,既可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又可推動高校院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構建校企“雙贏”發展模式。
李良彬建議,應持續深化高校院所改革,推動校企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高校院所將部分實驗室建在企業,針對企業的創新需求開展科研活動,同時鼓勵與支持高校院所老師到民營企業掛職。此外,還應建立產學研合作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產學研用合作重大項目。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律師協會副會長、天津金諾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牛同栩在工作中觀察到,一些科研單位和高技術人才對創新成果轉化相關法律事務存在重視度不夠、投入不足等情況,發生爭議時很容易吃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涉及知識產權、投資并購等較為復雜的民商事法律,具體實踐中,往往是由科技成果持有方與相關經驗豐富的資本方直接展開合作談判,科研人員如果沒有相應的準備或借助‘外腦’,很容易處于劣勢。”牛同栩坦言,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熱情。
“應對科技工作者開展普法宣傳,提高對相關法律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牛同栩建議,還應制定發布合同示范文本和簽約指引,提高專業機構參與水平,助力資本與科技創新成果持有者之間建立良性可持續的合作關系,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質效。
知識產權助力科技自立自強,既要護航創新,也要促進轉化。期待代表委員的真知灼見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記者 楊柳 馮飛)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