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到2002年和企業進行合作,再到2007年研制出我國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盾構機“中鐵1號”。如今,全球很多市場所使用的盾構機都來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楊華勇和他的企業合作團隊。楊華勇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順利轉化離不開產學研長期穩定合作。
因為自身從事科研工作,多年來,楊華勇十分關注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工作。“我們可以把‘0-1’比作原始創新,‘1-10’是小批量試生產,‘10-100’就是中間試驗批量生產?,F在‘0-1’主要由政府支持?,F階段我國大多數企業更專注1萬至10萬的大批量生產,可以看作是‘100-1000’。這就使‘1-100’關注較少,造成了技術成熟度的斷層。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中間轉化的過程,鼓勵企業或者社會資本投入,讓創新成果能夠更快落地。”楊華勇認為。
今年的全國兩會,楊華勇帶來了一份關于強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對產業前瞻技術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的提案。他表示,要以資源集約、高效順暢、開放共享為導向,建立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工程技術類全國重點實驗室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機制。加強技術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瞄準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推動創新資源融合,促進創新模式變革;優化科研支撐體系,促進各創新主體提供資源支持,讓研究人員在更加寬松的環境中,探索未知的技術前沿的同時,與頭部企業一起攻克有關“卡脖子”技術。
同時,楊華勇建議,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全國重點實驗室與所依托的高等院校、相關行業龍頭企業間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延伸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創新鏈,探索實驗室與區域行業頭部企業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建設新運行模式的高能級成果轉化平臺;設立研究開發共同體,打通產業鏈,形成全鏈條一體化部署,實現區域經濟內循環的融通創新;圍繞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成渝等區域的發展目標,探索區域內三類國家重點實驗室之間的優勢互補、融合開放、機制創新的合作模式;加強與歐洲、日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磚國家等開展相關領域的開放合作。
“我們在創新和轉化中要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在創新成果獲得效益后也應有一部分反饋給‘0-1’‘1-10’的環節中去。”楊華勇表示。(記者 吳珂)
文章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