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運行狀況調查
縮短糾紛解決周期統一司法裁判標準以創新方式保護創新
◆明確訴中行為保全申請獨特價值所在
◆可視化手段助法官直觀理解技術方案
◆多元技術事實查明機制打好裁判基礎
◆系列改革創新為知產保護提供機制保障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正式揭牌,統一審理全國范圍內專業技術性較強的專利等上訴案件。知識產權法庭成立后,最高人民法院在技術類知識產權上訴案件的管轄上跨越了地方高級人民法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飛躍上訴制度”。
作為世界范圍內第一個在最高司法層面統一審理專利上訴案件的專門司法機構,如何實現縮短糾紛解決周期和統一司法裁判標準,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為加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提供司法保障,是擺在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面前的重要課題。
運行半年來,法庭各項工作開展情況如何?今天,《法制日報》記者采訪了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相關法官和工作人員。
首槌案件以先行判決方式判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害,及時有效保護了當事人合法權益
3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知識產權法庭庭長羅東川擔任審判長,敲響了知識產權法庭“第一槌”,公開開庭審理上訴人廈門盧卡斯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廈門富可汽車配件有限公司與被上訴人瓦萊奧清洗系統公司、原審被告陳少強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一案并當庭宣判。4月6日,法庭以電子方式送達裁判文書,從立案、開庭到結案送達,僅用50天。
朱理作為案件承辦人參與了“第一槌”案件的審理。他告訴記者,專利侵權案件通常包括侵權判定和損害賠償兩部分。有些案件兩部分均比較復雜,當事人爭議都較大。此時,可以根據案情對侵權判定問題先行作出部分判決,允許當事人對此單獨提出上訴,既節省司法資源,又有助于促成當事人和解。
“‘第一槌’案件就是針對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就侵權部分作出的先行判決提出上訴的案件。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及時受理對部分判決的上訴,及時審理并當庭宣判,不到50天便審結案件,充分體現了審理的公正與效率。”朱理說。
當事人在專利侵權案件的一審過程中提出行為保全申請,一審法院就侵權部分作出侵權形成并停止侵害的部分判決,但是對行為保全申請尚未作出處理。如何處理停止侵害的部分判決與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保全申請的關系?
“在‘第一槌’案件的判決中,責令停止侵害行為保全申請具有獨特價值。”朱理說,當發生申請人利益被侵害的緊急情況或者給申請人造成損害的其他情況,判令停止侵害的部分判決因處于上訴狀態而尚未發生效力時,責令停止侵害的訴中行為保全措施可以起到及時制止侵權行為的效果,從而更加有效地保護專利權。特別是,我國相關民事訴訟法律并未規定未生效判決臨時執行制度,責令停止侵害的行為保全可以起到臨時執行的效果,填補上述制度缺憾。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案判決明確闡釋了訴中行為保全申請與停止侵害的部分判決之間的關系,指出了訴中行為保全申請的獨特價值,倡導人民法院在作出停止侵害的部分判決的同時,支持專利權人關于責令停止侵權行為的保全申請,從而完善了專利權的司法保護機制,提高了專利司法保護質效。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槌”案件判決作出后,杭州互聯網法院積極響應,在先行作出停止侵害判決的同時,支持權利人的臨時禁令請求,以臨時禁令裁定的強制執行力彌補先行判決可能因上訴而無法直接發生效力的制度弱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探索運用虛擬現實、現實增強、遠程變焦視頻等技術,解決證物展示以及大型證物遠程勘驗等問題
訴訟代理人戴上AR眼鏡,他的視野景象立即傳輸到法庭屏幕上,手里的小件芯片細節一覽無余。這是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庭審中時常出現的景象。
在發明、實用新型專利訴訟中,權利要求的解釋和技術方案的比對是各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和案件審理的難點。由于文字信息表達的局限性和平面圖案維度的單一性,法官、當事人、代理人僅憑書面材料需要耗費較長時間解讀復雜技術方案。
“開庭過程中,我們強化科技手段,提高庭審的可視化。運用現實增強技術、遠程視頻傳輸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將證據在庭審中實時清晰呈現,解決了專利技術案件審判中的質證難問題。”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法官張曉陽介紹說,他審判的案件中,當事人曾以視頻展示的方式幫助法官理解涉案技術細節。
4月24日上午,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公開開庭審理上訴人浙江華劍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廣州市聯柔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與被上訴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發明專利權無效行政糾紛一案。法庭通過電子化、可視化手段擴展信息維度,引導訴訟參加人將文字信息、平面圖案轉換為圖表信息、立體結構,幫助法官快速直觀地理解技術方案、全面梳理法律關系。
通過庭前技術專家會議、技術調查官、專家證人、專家咨詢等方法,盡快確定技術事實
專利案件與科學技術緊密相關,如何對涉案技術事實進行認定,成為此類案件審理的關鍵。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在案件審理中積極探索運用技術調查官制度,充分發揮技術調查官對有效查明技術事實、提高知識產權審判質量效率的積極作用。
4月25日上午,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公開開庭審理上訴人卡西歐計算機株式會社與被上訴人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影音匯(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兩案。此次庭審將兩起涉激光電視的侵害專利權糾紛案件合并審理,兩案涉案專利較為復雜,涉及光學技術和機械技術。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庭引入技術調查官協助查明事實,充分發揮技術調查官技術專長,增強了案件審理的專業性和客觀性。
“我們在‘第一槌’案件中就使用了技術調查官和專家證人兩種方式。”朱理告訴記者,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采用多元化技術事實查明機制,對于技術事實復雜且有爭議的,嘗試通過庭前召開技術專家會議,讓技術調查官盡早參與案件以及引入專家證人、專家咨詢等方法,盡快確定技術事實,為案件裁判打好事實基礎。
審判管理制度改革、訴訟制度改革等重大創新,為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提供了機制保障
4月6日,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向當事人送達“第一槌”案件二審判決書。
根據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經當事人同意,知識產權法庭可以通過電子訴訟平臺、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以及傳真、電子郵件等電子方式送達訴訟文件、證據材料及裁判文書等。這一規定突破了民事訴訟法關于電子送達原則上不適用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等裁判文書的規定。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成為除互聯網法院以外,第一個可以采取電子方式送達裁判文書的法庭。
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在審判管理制度、訴訟制度上的系列重大改革創新,為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提供了機制保障。
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的法官從各地法院優選而來,如何減少指定分案等人為因素的干擾?
“知識產權庭的智能分案系統,實現案件自動、隨機分配給適合審理的法官。對于法律關系復雜、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案件,實行二次隨機分案。”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法官焦彥告訴記者,實時顯示案件數量,既能夠保證涉及同一專利的案件分配給同一法官或者合議庭,解決專利侵權民事案件和行政無效案件的對接問題,又保障了法官工作量的均衡。此外,最高法知識產權法庭探索實施紙質卷宗智能管理,跟蹤定位紙質卷宗,通過RFID智能查詢定位及盤點,可以實時了解卷宗在哪里,數量對不對,是否非法越界等。
“我們還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同一當事人、同一專利號等為信號,實現同類案件的識別與分配;施行類案檢索機制;與在先案例不一致或者形成新的裁判規則的案件,由法官會議討論;建立本庭裁判文書數據庫,在每個裁判文書前均列出簡表,將裁判文書關鍵信息簡明扼要地顯示出來,特別是列出案件涉及的法律問題,便于當事人和法官快速了解裁判結果和法律理由。”最高法訴訟服務中心副主任廖繼博說。本報記者張晨
文章來源:中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網
友情鏈接 · Link 國家知識產權局 | 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 中國商標網 | 國家版權局網 | 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
版權所有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渝ICP備15007289號-1 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0643號 Powered by 重慶網站建設